斷食與靈性操練

對於一個BMI長期在二十以下的人來說斷食,斷不是為了減肥,我嘗試斷食,一、是為了健康;二、是為了陪伴太太減肥;三,是意料之外,卻是最大的收穫:就是得到操練心性的機會。有謂「食色、性也」,比起滿足性需要,滿足口腹之欲,就容易太多了。除了因為買食物是「梗有一間喺左近」之外,我們有太多藉口可以食—化悲憤為食量,要食;辛苦搵來自在食,要食;慶祝大小事情,要食;傾生意、朋友相聚、賦閑在家煮食通通要食。總之,食,遠遠超過了「需要」,甚至「想要」的程度。比起我們遠古的先祖,打獵得食,食完一餐,下餐不知道何時才有,讓我思考,到底「一日食三餐才是健康」這概念是從何而來。

天主教指人類有「七宗罪」,或稱七大罪、七原罪,屬於天主教教義中對人類惡行的分類。歸入這一類別的,能夠直接形成其他不道德的行為或習慣。「七宗罪」一般指傲慢、貪婪、色慾、嫉妒、暴食、憤怒及怠惰,聖經加拉太書五章則指出,「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;就如淫亂、污穢、放蕩、拜偶像、行邪術、仇恨、紛爭、忌恨、憤怒、自私、分派、結黨、嫉妒、醉酒、荒宴。做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。」與其相對的,是聖靈的果子,「就是仁愛、喜樂、和平、忍耐、恩慈、良善、信實、溫柔和節制」。我認為,在這場對抗極權的爭戰中,操練心性,不下於操練身體,而斷食,對兩者均有裨益。面對肌餓的感覺,告訴自己:感覺是真的,但需要是假的。在這威權時代,很多很真實的感覺出現,但其實很多都不是我們真正的需要。相對進食,斷食令人在身心靈上都更精神和醒覺。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「追隨基督」中指出,一個過節制生活的人,「比別人更加清楚覺察到肉體上的叛逆和驕傲 ,意識到自己的怠惰和放縱,並且知道他的傲慢必須根除」。節制的生活與禁慾主義不同,「禁慾主義總是潛伏著一種觀念:以為我們能步基督的後塵,並像他那樣受苦而殺死老亞當,然後我們就能擔起基督所作成永遠救贖的艱苦工作了。」而節制的生活,是幫助我們這群「心靈固然願意,肉體卻軟弱了」的人,加添一點勇氣和訓練,在實行基督的艱難教導(例如愛仇敵)之時,能夠「攻克己身,叫身服我」。

另外,由於每星期大約只食十餐,我學會更珍惜每一餐:不會食低質素的食物,亦更愛惜食的每一個當下:食飯時,不再單單專注於傾談,或者飯後當作的事情上,卻會好好品嚐食物的本質,享受餐廳的環境,以及身體在二三四十個小時後再次進食的反應。

不少朋友在武漢肺炎肆虐期間,因為長期在家工作和學習,長胖了不少。而我就因為恩師Ivan在年頭向我推介斷食,就開始了這一場與身體(食慾)之間的戰爭。身體力行三個月之後,體重減了百份之十。在預苦期(大齋期)開始試行斷食,既與基督同行苦路,亦希望自己能得著釋放:到底除了食,慶祝有否其他方式?朋友相聚,能否專注在相處中?除了食,還能做甚麼能夠減壓?

十三個星期的輕斷食旅程隨著復活節而告終,但操練卻不能停止,因為在這個陷落的城市,誰有放棄準備戰爭的資格?

21e718dc-ab17-4653-9c66-f79c0df852af

相關文章:預苦期中的斷食給親愛的

本篇發表於 我們的行李箱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